Thursday, July 28, 2011

inflation

在一般的情况下,摩根士丹利研究预计日本和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整体通胀率将在截止今年6月止的季度中达4.9%,与去年平均3.2%相对为高。
尽管如此,该行表示整体通胀率很大可能今年夏天内,进一步加速至5.7%的上行风险。根据AlphaWise调查显示,在6个亚洲国家5千270位参与调查的人士中,有71%表示因通胀率上扬而感到忧虑。
多重因素推升亚洲通胀水平
-内需强劲增长,外需复苏势头超预期。
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之后,日本之外的亚洲区域大力实施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以抵消外需暴跌的影响。以2008年7月创下的危机前顶点为100,本区域的出口指数在2009年2月以70.4见底。从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区域(不含印度)的加权平均政策利率由6.6%的峰值降至4.4%,而印度的政策利率则由2008年8月的9.0%降至2009年4月的4.75%。中国除了降息之外,银行信贷也大幅扩张,贷款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由 2008年的 96.6%增至2009年的117.4%!
在这种情况下,本区域的财政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加权平均值)由2007年的0.3%最低点扩大至2008年的2.1%,2009年更进一步增至4.4%。财政扩张有力地推动了本区域的内需;结构性增长动力强劲的中国、印度和印尼三国的经济复苏最为迅速。
然而,就在亚洲内需急剧增长的同时,外需的复苏速度也超出了预期水平。与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科技泡沫破裂时期相比,尽管日本之外的亚洲区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出口降幅要大得多,但出口自见底至复苏前期顶点所经历的月数却基本相同。另一方面,本区域的决策者仍然对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感到担忧,因而没有迅速回收支持内需的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
与上两次周期(1997-98年和2000-01年)不同,此次出于对发达经济体去杠杆化的担忧,亚洲决策者对外需的持续支撑作用缺乏信心。日本之外亚洲区域的出口在2009年2月见底后已实现了强劲复苏,但在去年5至8月间又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而下降了2%。这一动向进一步支持了本区域决策者延缓回收经济刺激措施的策略。
然而,令亚洲决策者深感担忧的欧洲债务问题并没有导致外需的持续疲软——亚洲的出口在短暂的回落之后,从去年9月起又恢复了强劲复苏。分析员认为,在内需强劲复苏的情况下,出口的强劲反弹进一步增大了本区域的通胀压力。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攀升加剧通胀挑战
日本之外亚洲地区在出口增势超出预期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2010年下半年,CRB金属和石油价格指数出现了回升,2011年1月进一步上涨。目前,CRB金属价格指数已经比2008年创下的高点上涨10%,而布伦特原油价格也达到了每桶100美元(295令吉)左右。近几个月,在中国和印度石油需求保持强劲的同时,美国经济复苏也有力地推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由于油价高涨,加上中国、印度、印尼和大马等国又有意削减燃油补贴,亚洲面临的通胀挑战将会更加严峻。
虽然整个亚洲地区都面临着通胀问题,但本地区不同经济体的通胀风险存在差异,据此可将这些经济体分为三个类型:
-中国、印度和印尼——强劲内需带动通胀。
在本地区之中,中国、印度和印尼面临的通胀挑战最为严峻。金融危机期间,三国都受益于结构性的内需强势。高通胀预期经已在这些国家不断攀升。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方式,中国以及印度在金融危机之后积极推展个别内需。这些国家仅有较小的空间喘息,因出口需求及商品价格不断上扬。所以不难想象印度、中国和印尼拥有区域最高的通胀率。
-韩国、台湾、大马和泰国——内需结构性疲软。
韩国、台湾、大马和泰国面临内需的结构性疲软,需求对通胀的带动力较小,因而通胀问题不如上一类国家严重。诸如韩国和台湾等高收入国家的食品支出在其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小,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对这些国家而言影响相对较小;而大马和泰国分别是初级产品(石油和棕油)和食品的净出口国,这种因素缓冲了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而且,出口需求高涨给这些经济体带来的通胀压力也相对小于中国、印度和印尼。
-城市经济体新加坡和香港——货币政策与美国挂钩。
新加坡以及香港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都较为强劲,而它们的货币政策都与美国挂钩。新加坡依靠一定程度的货币升值缓解了通胀压力,香港在这方面的情况不如前者。由于货币政策与美元挂钩,因而两经济体的实际利率是本地区最低的;因此,资产价格上涨对它们构成的挑战比通胀本身更严重。目前,这些地区的决策者经已开始采取谨慎的紧缩措施,以避免资产价格与金融杠杆之间出现密切的互动关系。
-货币紧缩周期即将结束
18 个月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的通胀促使亚洲决策者收紧了货币政策。到目前为止,印度央行已累计加息275个基点,将政策利率由2009年4月所创下的4.75% 低点升至目前的7.5%;中国央行已累计加息100个基点,将政策利率由2008年12月 所创下的5.31%低点升至目前的6.31%。中国央行还多次上调法定储备金率,累计上调600个基点,将其升至21%的创纪录高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本地区其他经济体的加权平均政策利率由2009年7月所创下的2.6%低点升至今年6月的3.4%。
鉴于本地区内需增长已出现明显的减速迹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动向。摩根士丹利研究认为,短期之内本地区决策者不会大力收紧政策。分析员预计,本地区(除台湾之外)的加息周期将在今年第三季结束,而台湾的加息周期将持续至年杪。具体来说,预计印尼将停止加息;中国、韩国以及大马还将会加息一次,幅度为25个基点;印度和泰国还将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印度方面,存款利率比政策利率更重要,除非全球初级产品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否则印度的存款利率不大可能进一步上升。
-通胀前景与货币政策展望
当前,该行对日本之外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出口增长较为迟缓、初级产品价格渐进上涨。假设今年的平均油价为每桶 100美元(295令吉),且严重的不利气候不再出现(一旦出现或引发新食品价格冲击)的前提下,预计日本之 外亚洲地区(不含印度)的整体通胀率将在今年6月以4.9%见顶。面对核心通胀压力增大,本地区决策者将在今年上半年加快加息步伐。
预计中国的货币政策收缩过程将呈现前紧后松之势,上半年加息3次,人民币全年升值6.5%。预计印度央行在去年5月以来加息125个基点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息75个基点;但其商业银行已先行提高存款利率,因而先于央行完成了货币紧缩。就中国和印度之外的经济体而言,预计平均政策利率在去年上升40个基点的基础上,在今年内还将上升60个基点,增至3.6%。预计本地区的财政赤字-国内生产总值(GDP)将由去年的3.5%降至2011年的3.0%。
日本之外亚洲地区与美欧日之间的利差仍处于高位,利差的进一步扩大将会给一些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大困难。因此,本地区的一些经济体有可能会扩大财政支出的紧缩力度,以削减总需求压力。

=(published)

在一般的情况下,摩根士丹利研究预计日本和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整体通胀率将在截止今年6月止的季度中达4.9%,与去年平均3.2%相对为高。
尽管如此,该行表示整体通胀率很大可能今年夏天内,进一步加速至5.7%的上行风险。根据AlphaWise调查显示,在6个亚洲国家5千270位参与调查的人士中,有71%表示因通胀率上扬而感到忧虑。
多重因素推升亚洲通胀水平
-内需强劲增长,外需复苏势头超预期。
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之后,日本之外的亚洲区域大力实施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以抵消外需暴跌的影响。以2008年7月创下的危机前顶点为100,本区域的出口指数在2009年2月以70.4见底。从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区域(不含印度)的加权平均政策利率由6.6%的峰值降至4.4%,而印度的政策利率则由2008年8月的9.0%降至2009年4月的4.75%。中国除了降息之外,银行信贷也大幅扩张,贷款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由 2008年的 96.6%增至2009年的117.4%!
在这种情况下,本区域的财政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加权平均值)由2007年的0.3%最低点扩大至2008年的2.1%,2009年更进一步增至4.4%。财政扩张有力地推动了本区域的内需;结构性增长动力强劲的中国、印度和印尼三国的经济复苏最为迅速。
然而,就在亚洲内需急剧增长的同时,外需的复苏速度也超出了预期水平。与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科技泡沫破裂时期相比,尽管日本之外的亚洲区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出口降幅要大得多,但出口自见底至复苏前期顶点所经历的月数却基本相同。另一方面,本区域的决策者仍然对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感到担忧,因而没有迅速回收支持内需的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
与上两次周期(1997-98年和2000-01年)不同,此次出于对发达经济体去杠杆化的担忧,亚洲决策者对外需的持续支撑作用缺乏信心。日本之外亚洲区域的出口在2009年2月见底后已实现了强劲复苏,但在去年5至8月间又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而下降了2%。这一动向进一步支持了本区域决策者延缓回收经济刺激措施的策略。
然而,令亚洲决策者深感担忧的欧洲债务问题并没有导致外需的持续疲软——亚洲的出口在短暂的回落之后,从去年9月起又恢复了强劲复苏。分析员认为,在内需强劲复苏的情况下,出口的强劲反弹进一步增大了本区域的通胀压力。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攀升加剧通胀挑战
日本之外亚洲地区在出口增势超出预期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2010年下半年,CRB金属和石油价格指数出现了回升,2011年1月进一步上涨。目前,CRB金属价格指数已经比2008年创下的高点上涨10%,而布伦特原油价格也达到了每桶100美元(295令吉)左右。近几个月,在中国和印度石油需求保持强劲的同时,美国经济复苏也有力地推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由于油价高涨,加上中国、印度、印尼和大马等国又有意削减燃油补贴,亚洲面临的通胀挑战将会更加严峻。
虽然整个亚洲地区都面临着通胀问题,但本地区不同经济体的通胀风险存在差异,据此可将这些经济体分为三个类型:
-中国、印度和印尼——强劲内需带动通胀。
在本地区之中,中国、印度和印尼面临的通胀挑战最为严峻。金融危机期间,三国都受益于结构性的内需强势。高通胀预期经已在这些国家不断攀升。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方式,中国以及印度在金融危机之后积极推展个别内需。这些国家仅有较小的空间喘息,因出口需求及商品价格不断上扬。所以不难想象印度、中国和印尼拥有区域最高的通胀率。
-韩国、台湾、大马和泰国——内需结构性疲软。
韩国、台湾、大马和泰国面临内需的结构性疲软,需求对通胀的带动力较小,因而通胀问题不如上一类国家严重。诸如韩国和台湾等高收入国家的食品支出在其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小,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对这些国家而言影响相对较小;而大马和泰国分别是初级产品(石油和棕油)和食品的净出口国,这种因素缓冲了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而且,出口需求高涨给这些经济体带来的通胀压力也相对小于中国、印度和印尼。
-城市经济体新加坡和香港——货币政策与美国挂钩。
新加坡以及香港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都较为强劲,而它们的货币政策都与美国挂钩。新加坡依靠一定程度的货币升值缓解了通胀压力,香港在这方面的情况不如前者。由于货币政策与美元挂钩,因而两经济体的实际利率是本地区最低的;因此,资产价格上涨对它们构成的挑战比通胀本身更严重。目前,这些地区的决策者经已开始采取谨慎的紧缩措施,以避免资产价格与金融杠杆之间出现密切的互动关系。
-货币紧缩周期即将结束
18 个月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的通胀促使亚洲决策者收紧了货币政策。到目前为止,印度央行已累计加息275个基点,将政策利率由2009年4月所创下的4.75% 低点升至目前的7.5%;中国央行已累计加息100个基点,将政策利率由2008年12月 所创下的5.31%低点升至目前的6.31%。中国央行还多次上调法定储备金率,累计上调600个基点,将其升至21%的创纪录高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本地区其他经济体的加权平均政策利率由2009年7月所创下的2.6%低点升至今年6月的3.4%。
鉴于本地区内需增长已出现明显的减速迹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动向。摩根士丹利研究认为,短期之内本地区决策者不会大力收紧政策。分析员预计,本地区(除台湾之外)的加息周期将在今年第三季结束,而台湾的加息周期将持续至年杪。具体来说,预计印尼将停止加息;中国、韩国以及大马还将会加息一次,幅度为25个基点;印度和泰国还将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印度方面,存款利率比政策利率更重要,除非全球初级产品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否则印度的存款利率不大可能进一步上升。
-通胀前景与货币政策展望
当前,该行对日本之外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出口增长较为迟缓、初级产品价格渐进上涨。假设今年的平均油价为每桶 100美元(295令吉),且严重的不利气候不再出现(一旦出现或引发新食品价格冲击)的前提下,预计日本之 外亚洲地区(不含印度)的整体通胀率将在今年6月以4.9%见顶。面对核心通胀压力增大,本地区决策者将在今年上半年加快加息步伐。
预计中国的货币政策收缩过程将呈现前紧后松之势,上半年加息3次,人民币全年升值6.5%。预计印度央行在去年5月以来加息125个基点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息75个基点;但其商业银行已先行提高存款利率,因而先于央行完成了货币紧缩。就中国和印度之外的经济体而言,预计平均政策利率在去年上升40个基点的基础上,在今年内还将上升60个基点,增至3.6%。预计本地区的财政赤字-国内生产总值(GDP)将由去年的3.5%降至2011年的3.0%。
日本之外亚洲地区与美欧日之间的利差仍处于高位,利差的进一步扩大将会给一些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大困难。因此,本地区的一些经济体有可能会扩大财政支出的紧缩力度,以削减总需求压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