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4, 2012
manufacture
在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环境的竞争情况更为激烈的前提下,制造业者于今年3月解雇逾2千员工,与该领域销售额放缓的低迷情况一致。
兴业研究行私人有限公司分析员在其发表的报告中提到,制造业销售额于3月按年跌至3.1%,创下3个月内的低点,相对于今年1月及2月的4.1%和12.1%按年增长率。
这意味着3月即是历经年初两个月的升势之后首次在今年内显现放缓现象的月份。该月份的制造业产量减少,及制成品的出口量下跌是其中的原因。
分析员表示,制造业产量自1月与2月分别取得1.3%和10.4%的升势之后,于3月放缓至2.0%。于此同时,制成品出口量在2月取得了11.0%的按年增长率后,于3月回跌至2.7%。
他说:“尽管如此,去除季节性因素和以3个月移动平均线的基础进行运算之后,制造业销售额在3月进一步增长至6.2%,相对于1月和2月的3.8%和5.6%按年成长。这意味着制造业销售额正加速成长但或属短暂,因全球经济正处于放缓情况。”
按月表现方面,制造业销售额在历经1月的0.3%负成长及2月的1.7%微幅反弹后,于3月取得10.1%的强劲升势。这显示制造业销售额在面对更具挑战性的外围环境,以及需求低但竞争更大的情况下依然可保持弹性。
报告中指出,3月制造业领域中受聘用的员工人数共有102万7千100人,较2月的102万9千300万人减少2千141人。该领域在2月共聘请了5千995人。如此意味着,制造业领域员工招聘数量在3月微跌0.2%,相对于2月的0.9%微幅升势。
因此,制造业领域的生产率(制成品的销售额除于员工人数)在历经1月和2月的11.1%同样升势后,于3月按年放缓至3.3%。尽管如此,员工的薪金均值却显著上升17.3%,相对于2月的6.2%升势。这是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超越于去年12月所创下的14.1%之20个月高点,其部分原因与该领域员工的解雇情况有关。
去除季节性因素和以3个月移动平均线的基础进行运算之后,员工的薪金均值在3月进一步增长9.0%,相对于2月的8.0%升势,这显示起薪压力即便在政府于上月30日宣布最低薪金制(6至12个月内生效)之前经已形成。
外围方面,欧元区政治层面的变化重燃希腊债务问题的隐忧。此外,欧洲反财政紧缩的呼声或将影响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共识。
在过去3年内,欧洲共有12个国家政府遭解散,而法国和希腊刚刚结束的选举证明,反对财政紧缩政策的趋势正在欧洲蔓延。作为欧盟财政公约的倡导者,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在国外遭遇“反德浪潮”袭击,在国内地方选举中其执政联盟再遭挫败,因德国民众不满于对欧猪国家过度的救援。
市场正密切关注欧洲的事态发展,而分析员则认为欧洲或可能放弃落实多年的紧缩政策。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欧元区于今年次季正加速萎缩,料欧元区的经济衰退情况或可能延续。该区上月份的制造业活动萎缩幅度创近3年新高,而失业率则升至历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上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由3月份的47.7降至45.9,不及初值46以及市场预估值47.7,创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由3月的49.1跌至47.4,而该区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由3月份的49.2跌至47.9。采购经理人指数高于50表明经济活动扩张,低于50表明经济活动萎缩。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欧元区17国经济季度调整后的失业率由2月的10.8%增至10.9%,失业人数按季增加16万9千人,至1千736万5千人。该月失业率和失业总人数均创1999年1月欧元区成立以来新高。
在亚洲区域,中国经济在连续5个季度面对放缓(今年首季放缓至8.1%)情况后趋向稳定,其制造业以及服务业活动呈现弹性,如此可使该国避免“硬着陆”情况,并可减缓中国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此外,该国已有合适的策略来调整其货币状况,藉此提振本身的经济成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该国上月工业增加值按年增长9.3%,低于路透社调查中值12.0%,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增长14.1%,低于路透社调查中值15.2%,创2006年11月以来新低,当时亦为14.1%。今年1月至上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增长20.2%,低于路透社调查中值20.5%。
他说:“欧元区的窘境与中国经济的放缓现象,或可被美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的持续性复苏情况所抵消。尽管美国经济在今年首季出现缓和现象,其非农业领域的增聘活动甚至在今年3月和4月出现下降情况,我们相信其经济增长将依然可获得支撑。”
至于日本的经济情况,未来料依然还无法获得改善,因受其灾后重建活动及日元下跌的因素所左右。
报告中也表示说:“整体来说,全球经济或可能在今年内面临经济成长放缓的情况。因此,我们也预料出口活动以及制造业销售额将在今年内呈现放缓。”
=(published)
周刊
与全球经济走势一致
制造业销售今年或放缓
由于全球经济预料在今年内出现放缓现象,所以,出口活动以及制造业销售额的成长率,预料也将步随经济大环境呈现回软。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销售额于3月按年跌至3.1%,创下3个月内的低点,相对于今年1月及2月的4.1%和12.1%按年增长率。
这意味着3月即是历经年初两个月的升势之后首次在今年内显现放缓现象的月份。该月份的制造业产量减少,及制成品的出口量下跌是其中的原因。
兴业证券研究在报告中表示,制造业产量自1月与2月分别取得1.3%和10.4%的升势之后,于3月放缓至2.0%。于此同时,制成品出口量在2月取得了11.0%的按年增长率后,于3月回跌至2.7%。
报告指出:“尽管如此,去除季节性因素和以3个月移动平均线的基础进行运算之后,制造业销售额在3月进一步增长至6.2%,相对于1月和2月的3.8%和5.6%按年成长。这意味着制造业销售额正加速成长但或属短暂,因全球经济正处于放缓情况。”
按月表现方面,制造业销售额在历经1月的0.3%负成长及2月的1.7%微幅反弹后,于3月取得10.1%的强劲升势。
这显示制造业销售额在面对更具挑战性的外围环境,以及需求低但竞争更大的情况下依然可保持弹性。
在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环境的竞争情况更为激烈的前提下,制造业者于今年3月解雇逾2千员工,与该领域销售额放缓的低迷情况一致。
制造业减少雇用员工
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领域中受聘用的员工人数共有102万7千100人,较2月的102万9千300万人减少2千141人。该领域在2月共聘请了5千995人。如此意味着,制造业领域员工招聘数量在3月微跌0.2%,相对于2月的0.9%微幅升势。
因此,制造业领域的生产率(制成品的销售额除于员工人数)在历经1月和2月的11.1%同样升势后,于3月按年放缓至3.3%。尽管如此,员工的薪金均值却显著上升17.3%,相对于2月的6.2%升势。这是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超越于去年12月所创下的14.1%之20个月高点,其部分原因与该领域员工的解雇情况有关。
去除季节性因素和以3个月移动平均线的基础进行运算之后,员工的薪金均值在3月进一步增长9.0%,相对于2月的8.0%升势,这显示起薪压力即便在政府于上月30日宣布最低薪金制(6至12个月内生效)之前经已形成。
外围方面,欧元区政治层面的变化重燃希腊债务问题的隐忧。此外,欧洲反财政紧缩的呼声或将影响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共识。
在过去3年内,欧洲共有12个国家政府遭解散,而法国和希腊刚刚结束的选举证明,反对财政紧缩政策的趋势正在欧洲蔓延。
外围因素仍然不乐观
作为欧盟财政公约的倡导者,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在国外遭遇“反德浪潮”袭击,在国内地方选举中其执政联盟再遭挫败,因德国民众不满于对欧猪国家过度的救援。
市场正密切关注欧洲的事态发展,而分析员则认为欧洲或可能放弃落实多年的紧缩政策。
另一方面,市场数据也显示,欧元区于今年次季正加速萎缩,料欧元区的经济衰退情况或可能延续。该区上月份的制造业活动萎缩幅度创近3年新高,而失业率则升至历来的最高水平。
有关数据显示,上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由3月份的47.7降至45.9,不及初值46以及市场预估值47.7,创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由3月的49.1跌至47.4,而该区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由3月份的49.2跌至47.9。采购经理人指数高于50表明经济活动扩张,低于50表明经济活动萎缩。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欧元区17国经济季度调整后的失业率由2月的10.8%增至10.9%,失业人数按季增加16万9千人,至1千736万5千人。该月失业率和失业总人数均创1999年1月欧元区成立以来新高。
在亚洲区域,中国经济在连续5个季度面对放缓(今年首季放缓至8.1%)情况后趋向稳定,其制造业以及服务业活动呈现弹性,如此可使该国避免“硬着陆”情况,并可减缓中国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此外,该国已有合适的策略来调整其货币状况,藉此提振本身的经济成长。
中国经济增长低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该国上月工业增加值按年增长9.3%,低于路透社调查中值12.0%,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增长14.1%,低于路透社调查中值15.2%,创2006年11月以来新低,当时亦为14.1%。今年1月至上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增长20.2%,低于路透社调查中值20.5%。
至于日本的经济情况,未来料依然还无法获得改善,因受其灾后重建活动及日元下跌的因素所左右。
所以,随着出现这种种的迹象,兴业证券研究总结,欧元区的窘境与中国经济的放缓现象,或可被美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的持续性复苏情况所抵消。
尽管美国经济在今年首季出现缓和现象,其非农业领域的增聘活动甚至在今年3月和4月出现下降情况,所以该证券行预测我国今年的制造业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